商南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商南县委、县政府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积极带领全县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寻求新突破,坚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两大要务”,按照突出循环工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建设”,培育现代材料、能源电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实现工业赶超、农业跨越、旅游升级、党建引领“四个突破”的思路,扭住“六件大事”,紧盯“十项重点工作”,认真实施促投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措施,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各项工作推动有力,指标完成好于预期”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8.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增长5.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拉动经济增长-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5.00亿元,增长15.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18%,拉动经济增长7.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2.20亿元,增长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35%,拉动经济增长4.2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7.01:50.78:32.21,一产比重比上年降低1.70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1.34和0.3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6.58亿元,占GDP比重为53.08%,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总体看来,经济继续稳中趋好,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出4.7个、3.6个和0.4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态势。

二、农业
2015年,全县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扶持茶叶、油茶、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及梅花鹿养殖等特色产业,新发展无性系白茶3600亩、油茶10000亩、油用牡丹23000亩,引进家养梅花鹿1200只;大力发展高效、集约、绿色现代农业,目前建成13个产业鲜明、高标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引进新品种48个、新技术42项。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培育县茶叶联营公司、金丝源、秦东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2个,涉及茶叶、畜禽养殖、食用油、桐油、杂粮、果蔬制品、红薯加工和林木速生材加工等10多个行业。海鑫、旭初等市级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发展农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4家。2家农业合作社入选全国百家合作社。“秦岭红”牌1号等商南茶品牌荣获“中茶杯”五项大奖。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9.93亿元、林业产值2.10亿元、牧业产值9.57亿元、渔业产值0.0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4亿元,分别增长5.1%、7.0%、4.7%、15.3%、4.4%。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5.2%。

粮油产量平稳增长。全年粮食产量56538吨,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夏粮产量28438吨,增长2.28%,秋粮产量28100吨,增长30.53%。油料产量12324吨,增长15.8%,夏季油料(油菜籽)产量2173吨,增长28.05%,秋季油料产量10151吨,增长13.48%。
肉类总产量23157吨,下降1.04%,禽蛋产量14398吨,增长2.94%。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表:
项 目 2015年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5.65万吨 14.6
夏 粮 2.84万吨 2.3
秋 粮 2.81万吨 30.5
油料产量 12324吨 15.8
核 桃 3920吨 34.7
板 栗 3215吨 3.2
肉类总产量 23157吨 -1.0
#猪肉 19843吨 0.4
禽蛋产量 14398吨 2.9
猪出栏 27.54万头 1.1
羊出栏 7.02万只 1.1
大牲畜出栏 6746头 2.4
猪存栏 18.20万头 23.4
羊存栏 4.17万只 0.0
大牲畜存栏 1.55万头 -4.7
水产品产量 485吨 38.6
2015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6公顷,化肥施用实物量1.4382万吨(折纯0.50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29亿元,增长20.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81亿元,增长31.7%。重工业产值57.64亿元,增长32.9%;轻工业产值21.17亿元,增长28.8%;实现利润51283.9万元,增长48.8%,实现税金40860.2万元,增长20.1%。总资产贡献率24.75%;资产保值增值率165.38%;资产负债率49.11%;流动资产周转率4.3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2%;产销率93.1%;全员劳动生产率558155元/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49%,人均主营业务收入1509.97千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165.38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规模以上工业):
2015年 增长%
水泥 624254吨 1.4
金属硅 12921吨 21.7
五氧化二钒 12829吨 17.2
碱式硫酸铬 53449吨 -2.8
饲料 63471吨 95.4
精制食用植物油 87809吨 35.6
鲜冷藏肉 20472吨 56.5
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25268.6万元,实现利润4709.6万元。施工面积74.99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61.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9.2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94亿元,增长27.6%。第一产业投资12.82亿元,增长244.3%,第二产业投资33.82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45.30亿元,增长22.1%。按构成分:建筑工程76.65亿元,增长46.8%;安装工程2.23亿元,下降72.7%;设备工器具购置7.90亿元,增长57.4%;其他费用5.16亿元,下降22.4%。重大项目进展加快。全年,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6个,比上年增加8个,占总项目个数的17.11%,完成投资63.7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67.96%。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城区垃圾收集系统、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治理、地质灾害治理、“七沟一河”防洪综治、县城排污管网改造等工程以及西街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均按进度完成。其中:金丝峡综合服务区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金福湾保障房配套设施投资1.45亿元、高端富氢水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锦园山水城中村改造投资2.57亿元、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5.5亿元、绿化造林完成投资2.25亿元。民生投资增加。防洪治理完成投资1.61亿元、陕南移民搬迁完成投资2.29亿元。本年施工项目153个,投产项目132个。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通讯
2015年全县公路货运量558.2万吨,增长18.4%,货物周转量34280.5万吨公里,增长15.0%,客运量339.8万人,旅客周转量16810.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8%和8.7%。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798.37万元,增长12.7%,电信业务总量2890万元,增长9.2%。2015年末,话机总量达19.1866万部(含移动电话),下降6.0%,电话普及率达到78.0部/百人,移动电话达17.2566万户,下降3.5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716户,增长2.51%。
六、文化、旅游
2015年,全县文化事业日益活跃,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镇村文化场所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让广大群众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秦风楚韵?鹿城追梦”、“风云闯王寨”大型广场实景演出常态化。长篇小说《守望》《生龙寨》等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省市奖励。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健康新风已经形成。全县公共图书馆藏书6.256万册(件),广播综合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7%、98.0%,有线电视入户率21.16%。
2015年,商南县围绕全域旅游建设理念,以精品景区、美丽乡村和智慧旅游建设为重点,大思路谋划,大举措推动。精品景区建设突破发展。按照“一心两翼三带”格局,创建金丝峡、闯王寨、文碧峰等精品景区和荆家河、白玉沟、王家楼等特色美丽乡村。金丝峡填补陕南5A级旅游景区空白,后湾村打造“秦岭慢谷”,任家沟村生态文化绽放异彩,太子坪村成为旅游扶贫典范,旅游产业实现换挡升级。以金丝峡5A级景区创建为龙头,加快A级景区创建步伐,金丝峡景区于2015年10月15日被正式批准为陕西第七家陕南三市首家国家5A 级景区,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闯王寨4A级景区和鹿城公园?文化广场3A级景区创建深入推进。文碧峰、赵川红色旅游、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等开发加快推进,精品景区建设成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造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凝心聚力推进以清油河镇后湾、城关街道办任家沟等村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各创建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主导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培育成效明显,城关街道办任家沟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宣传推介卓有成效。按照“依托西安、扩大周边、辐射全国、融入国际”和“传统媒体全覆盖、新媒体全辐射”的思路,与河南等周边地市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周边景区结成旅游推介战略联盟。在报刊、杂志、机场、干道、电视台等持续宣传报道商南旅游;组团参加了西洽会、丝绸之路旅博会、秦岭生态旅游节开幕式等活动;成功举办了“品茗赏兰?汽车越野赛”“秦岭最美是商洛?美丽乡村快乐行”观光体验节、金丝峡5A授牌暨文明旅游商洛行启动仪式等宣传推介活动,“商南—大秦岭的封面”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与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华商网等进行友情链接和网络推广,组建网络营销团队,努力开拓新媒体营销;改造提升了商南旅游资讯网、智游商南手机APP、金丝峡旅行网和旅游产品APT网上交易平台,实现景区网上虚拟体验和电子商务、电子票务等智能化服务。开通县文化广场、景区重要节点公共WIFI和短消息推送服务,在宾馆、大型超市及旅行社设置了商南旅游信息咨询电子触摸屏,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接待游客537.4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7.84亿元,分别增长16.42%和18.25%;其中金丝峡景区接待游客72万人次,门票收入4300万元,分别增长0.78%和5.6%。
七、商业贸易和物价
201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城镇消费品市场继续扩大,农村市场趋于活跃。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98亿元,增长10.1%,占零售总额的64.9%;乡村零售额4.86亿元,增长18.8%,占零售总额的35.1%。批零贸易零售额12.50亿元,增长13.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4亿元,增长9.1%,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26.6%、食品类价格上涨7.7%、居住类价格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6%。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4
1、食品 107.7
2、烟酒及用品 96.2
3、衣着 95.2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 95.1
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5.0
6、交通和通讯 126.6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9
8、居住 102.1
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1.5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6.6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5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88%(属地财政总收入44871万元,增长7.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1.34%。财政总支出21.37亿元,增长17.6%。
金融业运行平稳。201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住户存款48.42亿元,增长14.1%;各项贷款余额27.89亿元,增长11.5%,其中短期贷款10.94亿元,增长6.2%,中长期贷款15.87亿元,增长16.6%。
九、教育、体育、科技、卫生
教育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稳居全市前列。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903人,中考高分段(500分以上)640人,获全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县区和提高高中、初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鹿城中学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高考万人比连续30年全市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0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42%。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05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0867人;小学在校学生14223人。
体育工作再获佳绩。配送10个村、5个移民安置点农体工程。组织承办了全县职工羽毛球赛、学生足球比赛等活动,协办了市人大、市政协运动会。扎实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足球教练员培训,129人持证上岗。组队参加全市第四届运动会,跆拳道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七人制足球第四名,教体局获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市第三届体育系统职工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和道德风尚奖。
科技工作又有进展。坚持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科技研发投入2611 万元,技术市场交易额1198.65万元,申请专利150件,专利授权35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县医院和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2015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9个(不含诊所),卫生技术人员1189人,其中执业医师289人,执业助理医师60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258张。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村卫生室300个,乡村医生417人。
十、资源与环境
年末耕地总资源19859.4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4125.6公顷。年内减少耕地34.4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4.4公顷。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丹江流域污染防治,科学处理农村垃圾污水,丹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污染物减排控制目标全面实现。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城周绿化及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创建省级生态镇8个、市级生态镇10个,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验收,国家绿化模范县通过初验。2015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0.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25%。上年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363.5273吨,氨氮排放量1069.584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473.48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79.447吨,主要污染物减排率0.45%。上年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4704吨标准煤/万元,能耗降低率为3.33%,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71%。2015年,绿化覆盖率40.53%,森林面积14885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3%。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49天。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201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4.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9万人,增长8.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36%。全年出生人口2891人,死亡人口2949人。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22.34万人,增长0.27%,人口出生率10.70‰,死亡率7.01‰,人口自然增长率3.6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3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63元,增长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964元,增长8.8%。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2015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住户)存款余额48.42亿元,增长14.1%,人均储蓄19682元,增长14.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15年全县城镇已参加养老保险1188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已参加医疗保险38148人,已参加失业保险9929人,已享受低保3016人。全县农村有134597人已纳入养老保险,201354人已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1778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57人,失业再就业人员7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1%。
注: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及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户籍人口数为县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数,年末常住人口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人均指标均按平均人口计算;本公报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