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商南县经济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商南县全县上下聚焦“追赶超越”,以推进供给侧改革、追赶超越发展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三项机制”为保障,突出抓好“六件大事”,认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面打好“六大攻坚战”,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运行态势。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指标增速趋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57.84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3.0个、1.8个和0.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一产增加值5.31亿元,增长4.2%,比同期加快1.7个、比上半年回落0.3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0.3%,拉动GDP下降0.03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34.08亿元,增长11.7%,与同期持平、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5.4%,拉动GDP增长5.48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18.45亿元,增长8.6%,分别比同期、上半年回升1.6个、1.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44.9%,拉动GDP增长4.45个百分点。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31.96亿元,占GDP的55.25%,分别比同期、上半年降低0.25、0.55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2014万元,可比价增长4.7%,比同期回升1.8个、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43901万元,增长4.5%;林业产值6723万元,增长4.1%;牧业产值43996万元,增长4.3%;渔业产值239万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155万元,增长10.4%。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5.81亿元,可比价增长4.6%,比同期回升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肉类总产量15807吨,下降9.7%,生猪存栏173845头,下降7.8%、出栏174719头,下降14.8%;家禽存栏65.6万只,增长2.3%,家禽出栏66.45万只,增长2.9%,禽蛋产量10917吨,下降12.0%。夏粮产量29105吨,增长2.81%,油料产量2548吨,增长6.43%。
(三)工业增速有所回落。受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规上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个别企业步履维艰,发展困难,使规上工业生产、效益等重要经济指标出现低增长态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8.34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同期、上半年均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7.56亿元,增长14.1%,比同期、上半年均回升0.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63亿元,增长21.9%,比同期、上半年分别回升0.5个、5.2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27.74亿元,增长26.8%;重工业产值61.89万元,增长19.7%,轻工业增幅较重工业高出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5.6%,较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96.7%,提高0.5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为95.1%,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量有增有降,其中水泥645311吨,增长15.4%,精制食用油96273吨,增长45%,配合饲料63935吨,增长18.7%,鲜冷藏肉12437吨,下降2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8970.5万元,增长30.1%,工业企业
利润总额51011.9万元,增长66.6%,实现税金总额22679.3万元,增长21.7%。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33元,比同期下降1.60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7.14元,下降0.15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47%,提高1.42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21.09%,提高3.8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9.4%,降低12.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1—9月,全县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2亿元,增长21.6%,比同期回升1.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分:建筑工程71.01亿元,增长15.0%;安装工程13.76亿元,增长1.38倍;设备工器具购置5.92亿元,下降13.9%;其他费用12.04亿元,增长20.6%。
一产投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9月,固定资产投资分产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最高,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2亿元,增长28.3%;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96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74亿元,增长24.8%。从投资规模来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8.8%、27.2%、64.0%,“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形成,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五)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71.5万元,增长10.4%,比同期、上半年分别回落2.7个、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105734.7万元,增长10.0%,餐饮收入16736.8万元,增长12.9%。城镇零售额83559.1万元,增长10.3%;乡村零售额38912.4万元,增长10.7%。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亿元,增长17.5%。

全县接待游客622.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93亿元,分别增长29.1%和31.4%;其中金丝峡接待游客75.71万人次,增长54.7%,门票收入6146.05万元,增长85.5%。
(六)财政形势趋稳。1—9月份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35518万元,增长5.2%(同口径增长7.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217万元,下降7.8%(同口径下降4.8%)。其中,各项税收收入8291万元,下降3.7%。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92955万元,增长13.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576万元,下降20.6%。
截止9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5942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78730万元,增长7.9%;各项贷款余额431830万元,增长37.8%;其中短期贷款185507万元,增长63.2%;中长期贷款234422万元,增长23.6%。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居民养老金离退休金提标、低保标准普遍提高,对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起到推动作用。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各项政策性资金转移力度加大,扶贫项目效益不断显现,贫困地区农民将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同时,农村医保改革的推进,农民看病报销比例提高,农村养老金和低保标准提高,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均有积极作用。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3元,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1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5元,增长9.0%。
二、存在的问题
1、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新增企业规模小贡献弱,难以支撑限上消费快速发展。同时限上总量太小,大型商业企业少,数据的增幅变化极易受个别企业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建设滞后,网点布局不够合理,经营主大多是个体户,经营场所大多是传统的小店铺。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过高,同时农村商业服务观念陈旧,商品价高质次,品种稀少等,制约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
2、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依然偏少,新增规上企业拉动效力有限,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市场层次低,制造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工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创新力度不足,全县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高新技术产品份额小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
3、规模以上服务业仅有3家,对数据支撑有限,而且规模较小,对三产总量拉动作用不大,导致三产仍然依赖财政八大支出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仍不均衡。一是第三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个体户大多经营单一,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缺少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类企业,而且自身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如在批发零售、生活服务业方面,存在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价格不优的问题,不仅难以吸引本地消费,相反使本地消费者反而呈现外流现象,同时网络购物的兴起,对传统生活的销售服务也产生了较大冲击。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出现失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单一。全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居民生产经营、务工和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相对较少,报酬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入的增长;农业主导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效益不高,致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
5、“四上”企业培育进展缓慢。责任部门在思路、方法、措施等方面缺乏针对性,虽然明确了本部门负责培育企业的任务,但没有真正地深入到企业进行详实的调研,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专职会计,多为兼职会计,而且更换频繁,给企业培育和统计网报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三、措施建议
(一)多措并举促进工业增长。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线,切实扩大产能,降本增效。三要持续加快园区建设。加强对现有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要抓住今年工业硅和钒产品等市场价格上涨的契机,针对硅科技产业园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联合部门单位逐一排查、归集梳理,并形成清单,跟踪问效,有效破解企业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难题。
(二)紧盯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加快完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不断提高开复工率,力争达到100%;全力保障建设环境,确保项目达到计划进度;切实做好项目法人单位和项目双入库工作,确保项目完成投资及时足额纳入统计,做到应统尽统。保障资金来源,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继续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增速不断提升。在当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应加快转型升级,鼓励和促进新兴产业投资,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引领作用,倒逼传统产业向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有质量的投资推动有质量的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紧盯消费市场,改变服务业缓慢增长现状。一是加大对现有限上(规上)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扩大规模,提升效益。二是加强产业培育,做好企业入库。围绕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培育关联企业,加快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商贸、住餐、交通、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等旅游配套企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大型市场的统一结算,同步抓好企业培育和入库。三是继续支持“三新”经济发展,要为“三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力促其尽快落地,达产达效。旅游直接消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领域,派生消费涉及的领域更为宽泛。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要紧紧围绕旅游发展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让游客来得多、住得好、吃得香、玩得美、购物多,带动商南消费市场大繁荣大发展。
(四)培植财源保障财政收入。一要加大对骨干财源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支撑强的骨干企业,着力改善对非税收入的过度依赖,实现财政收入的良性增长。二要坚持把抓收入作为第一要务,完善财税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税收征管,突出抓重点税源、抓重点地区、抓薄弱环节,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三要要下功夫降低非税收入占比,努力提高收入质量,保障收入的持续性、均衡性、稳定性。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释放各种经济主体活力,提升企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和职工工资福利;积极为居民创业活动服务,鼓励居民双创增收;在招商引资,谋划项目时优先发展带动就业、带动城乡居民致富创收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