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商南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缓
今年以来,商南县积极推进“六大”攻坚战,实施追赶超越,突出全域旅游,加快供给侧改革,力促全县商贸市场繁荣、活跃、健康发展。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思路,结合脱贫攻坚战役,开发商贸资源、拓展商贸业态、丰富商贸品种、提升商贸品质,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从市局下算一级反馈数据看,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71.5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0924.4万元,增长1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77400的69.0%。
(一)按消费地域分布看,城乡消费市场保持稳步发展,乡村增速高于城镇。前三季度,全县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3559.1万元,较上年同期的75782.6万元,增长10.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8912.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5141.8万元,增长10.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高于城镇0.4个百分点。
(二)从消费行业分类看,商品零售业仍是消费总额的主导力量,住餐业发展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县餐费收入零售额16736.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4822.6万元,增长12.9%;实现商品零售额105734.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96101.8万元,增长10.0%;全县商品零售额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86.3%,餐费收入同比增长速度高出商品零售额增速2.9个百分点。
(三)从四大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销售总额和住宿业、餐饮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前三季度,批发业实现销售总额44185.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8090.9万元,增长16.0%;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139245.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20962.3万元,增长15.1%;住宿业实现营业收入6850.1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089.0万元,增长12.5%,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22884.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9344.5万元,增长18.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商南县消费品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然明显。一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不佳,欠计划进度6.0个百分点,内外压力倍增;二是增长速度下滑,与省、市及兄弟县区相比较,全三季度增速较前二季度的增长10.8%,降低了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增长12.0%、全市增长10.7%的1.6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位列全市七县区的倒数第3位;三是商南县消费品市场小规模、分散、重复、扎堆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所占比重很高,在以限上商贸经济发展状况为统计导向的情况下,显得无能为力;四是县外购物、消费外流现象加剧。商南地处三省八县之中,交通运输日益便捷以及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增大,导致我县相当一部分消费尤其是高档商品和大宗消费外流;五是网上购物遍及乡村,冲击实体消费品市场势头凶猛,对传统商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对我县消费品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六是商南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物价水平高等因素抑制了消费。加上各行业各部门强化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力度,团体消费受到了严格控制和监督,抑制了社会消费商品的消费。
针对商南县消费品市场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商贸产业,培育消费热点,深挖增量,寻求新的增长极。一是大力培育发展重点商贸企业,积极引进具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发挥重点企业在稳定市场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县消费市场协调发展;二是要继续做好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工作,以寻求拉动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的增长点。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商业新模式、商贸新业态和商业综合体;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营造诚信商南商贸,吸引省内外消费群体。
(二)依托金丝峡5A景区品牌优势,结合实施全域旅游,开拓相关消费市场。旅游直接消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领域,派生消费涉及的领域更为宽泛。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要紧紧围绕旅游发展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让游客来得多、住得好、吃得香、玩得美、购物多,带动商南消费市场大繁荣大发展。
(三)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商贸市场建设步伐。积极主动地将商贸产业融入有关产业链条中,依托商南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发展小豆腐、小凉粉、小豆芽、小餐馆、小商店等。要结合移民搬迁、城镇建设和边贸经济,再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面向邻省、临县居民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镇中心市场的经营规模和档次,把本地消费者留在商南,把外地消费者吸引到商南,推动商南消费品零售额总量不断增加。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强化社会保障服务措施,不断提升居民科学消费预期。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消费信心,鼓励失业人员再就业,提高居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全面完善城乡医疗养老、社会兜底、基础教育、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引导良好的消费预期,挖掘释放消费潜能。